煙臺的紅色故事究竟有多少,恐怕說上十天半月也說不完。但若要提起那些經典傳奇,只怕都是家喻戶曉的。從《地雷戰(zhàn)》到《霓虹燈下的哨兵》再到《大刀進行曲》,無不聞名遐邇。不過,煙臺還有一個舉世皆知的戰(zhàn)斗英雄——楊子榮。
《智取威虎山》的故事世人都再熟悉不過了。就算年輕人們不愛看京劇,也一定領略過那一句“穿林海,跨雪原,氣沖霄漢”的豪情萬丈。而著名導演徐克在2014年翻拍電影《智取威虎山》時,也選擇了用這一段京劇作為開篇。但是,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,戰(zhàn)斗在東北林海雪原之中的英雄人物楊子榮,原本是煙臺人。
楊子榮原名楊宗貴,出生于煙臺牟平城南一個叫峽河的小山村,他的父親只是個普通的泥瓦匠。四歲那年,父親和姐姐去往東北安東(今遼寧丹東)謀生,楊子榮則跟隨母親在老家生活,母子兩個省吃儉用,這才供楊子榮上了幾年私塾。
1929年,膠東地區(qū)軍閥混戰(zhàn),民不聊生。在母親的安排下,十二歲的楊子榮離開了家鄉(xiāng),前往安東投靠父親。他先讀了兩年書,然后去繅絲廠里做工,在碼頭搬過木頭、扛過大包,又去鴨綠江邊放木排、當船夫,為了生活飽受艱辛。
抗日戰(zhàn)爭爆發(fā)后,在鞍山做礦工的楊子榮對日本監(jiān)工肆意欺辱中國人的舉動極為痛恨。有一次,楊子榮為了保護工友,竟奪過皮鞭將監(jiān)工打了一頓。為了保全性命,他只得逃離安東,回到了煙臺,也由此開始了革命歲月。
當時的煙臺大地,正是抗日戰(zhàn)爭最為艱苦的時候。對日本侵略者滿懷仇恨的楊子榮,毅然參加了村里的民兵組織,積極配合正規(guī)部隊,打擊日偽軍,保衛(wèi)家鄉(xiāng)。1945年8月,楊子榮參加了八路軍解放牟平城的戰(zhàn)斗,隨后便報名參軍,并將自己的名字從楊宗貴改作了楊子榮。
參軍后,楊子榮被編在膠東軍區(qū)海軍支隊。部隊首長見他已經是年近三十的人了,就安排楊子榮做了一名炊事員。這多少讓心懷壯志的楊子榮有些郁悶,但仿佛是天意注定,膠東海軍支隊被上級派往東北牡丹江一帶參與剿匪工作,而楊子榮在東北十四年的生活經歷,終于使得英雄有了用武之地。
在前往牡丹江的進軍途中,楊子榮每到一個地方,就利用向老鄉(xiāng)籌糧、借鍋灶等機會,向群眾宣傳黨的政策,鼓勵青年參軍參戰(zhàn),一路上竟動員了30多人投身革命,被部隊評為“擴軍模范”。進入牡丹江地區(qū)后,楊子榮在剿匪戰(zhàn)斗中表現(xiàn)得尤為機智勇敢,杏樹底一戰(zhàn)更是孤身闖入敵陣,勸降了400多個土匪,創(chuàng)造了剿匪戰(zhàn)斗的一個奇跡。
1947年1月26日,已經成為偵察班班長的楊子榮接到了上級命令,要他設法摸清土匪“座山雕”的情況,為牡丹江剿除這一大患。楊子榮遂帶領五名戰(zhàn)士向海林北部的密林深處開拔,一連轉了好幾天,才在一個叫蛤蟆塘的地方發(fā)現(xiàn)一座工棚。
和住在棚里的人一番言語試探后,楊子榮認定對方就是土匪,于是聲稱自己走投無路,想請人幫忙牽線,投奔個山頭。幾天之后,一個姓孟的工頭回到棚子里,他直接用土匪的黑話進行試探,而楊子榮對答如流,終于讓對方放松了警惕,亮出了身份:此人就是“座山雕”的劉副官。
劉副官要領著楊子榮上山,楊子榮假稱擔心對方不可靠,要將劉副官等人捆綁起來,等上了山自見分曉。劉副官竟也毫不起疑,便答應了楊子榮的要求。就這樣,楊子榮綁著劉副官入了“威虎山”。
那“座山雕”是個極其狡猾的土匪,他在上山的路上設了三道哨卡,只要有部隊進山,不論驚動了哪一道哨卡,土匪都能逃得無影無蹤。楊子榮每過一道哨卡,都讓劉副官上前搭話,然后便把崗哨也一同綁了押上山,竟順順利利地通過了三道哨卡,直達“座山雕”的老巢——一座被人們稱作馬架房子的木棚。
楊子榮命令三個戰(zhàn)士看好土匪,自己則帶領其余兩個戰(zhàn)士沖進棚中,迅速占據(jù)有利位置,將槍口對準了棚子里的幾個土匪,就這樣沒費一槍一彈,端了“座山雕”的老窩,活捉土匪十三人。而那個傳說中讓許多村民心生恐懼的大土匪“座山雕”,竟是個長著鷹鉤鼻子,留著山羊胡子的白頭發(fā)小老頭。
此一戰(zhàn),讓楊子榮成為了部隊乃至海林鎮(zhèn)老百姓心目中的大英雄。人們奔走相告,鑼鼓歡慶!稏|北日報》更刊發(fā)了《戰(zhàn)斗模范楊子榮等活捉匪首“座山雕”》的報道,稱這次剿匪戰(zhàn)斗是“以少勝多創(chuàng)造范例”。
在擒獲了“座山雕”后的第13天,楊子榮奉命踏上了新的剿匪征程,負責清剿在海林北部梨樹溝一帶活動的漏網(wǎng)殘匪。然而,就在那一場戰(zhàn)斗中,因為天氣太冷,槍針受凍,楊子榮的槍沒有及時擊發(fā),導致其被土匪的子彈擊中,光榮犧牲,將一腔熱血灑在了林海雪原之上。
當初,楊子榮參軍后就立即跟隨部隊前往東北,其間一直沒有時間給家里寫信,以致家人都不知道他究竟去了哪里,更不知道他改用了楊子榮的名字。而遙遠的牡丹江海林鎮(zhèn),戰(zhàn)友和老鄉(xiāng)們雖然將楊子榮安葬于烈士陵園中,卻也一直查訪不出英雄故里究竟何處,只知道他是膠東人。
此后,伴隨著小說《林海雪原》和京劇《智取威虎山》的問世,楊子榮的事跡傳遍了全國。可故鄉(xiāng)的親人們都不知道那個書本中、舞臺上、銀幕里的英雄偵察員就是煙臺牟平的楊宗貴,他的名字一直被寫在失蹤軍人名單中。
為了不愧對長眠于地下的英雄,1966年,海林縣委組織成立楊子榮情況專門調查小組,趕赴膠東調查尋找楊子榮的家鄉(xiāng)。經過三個多月的走訪調查,翻閱了3000多份失蹤軍人檔案,調查組仍舊沒有發(fā)現(xiàn)與楊子榮相符的人員,只得無功而返。三年之后,海林縣委與楊子榮生前所在部隊組成聯(lián)合調查組,進行了又一次更大規(guī)模的調查。在當時的煙臺地委和牟平、海陽、文登等縣委的大力協(xié)助下,調查組終于確認:牟平峽河村的失蹤軍人楊宗貴,就是楊子榮。
楊子榮當年參軍的兵站,正是打響了膠東抗戰(zhàn)第一槍的牟平雷神廟。如今,雷神廟遺址仍存,而六里之外的楊子榮故居和楊子榮紀念館也已修葺一新。在秋日的楓紅柏綠間,形似碉堡的紀念館顯得分外肅穆莊嚴,長長楊子榮紀念館的坡道的盡頭,楊子榮的銅像高高聳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