煙臺諸市橫跨膠東半島,可謂攬盡了黃海與渤海的大洋風光。而這些城市中,獨占了黃海風韻的,只有海陽。海陽因地黃海之北而得名,兩百多公里的海岸線幾乎括了煙臺南境的海灘,只將丁字灣中二十七公里的海灣留給了萊陽。正因此,海陽才有了遠近聞名的萬米海灘浴場。
相對于煙臺北境的干燥,與黃海東南風正面相接的海陽便潮濕溫潤多了,所以連這里的沙灘也溫柔了起來,細得像粉,純得像面,勻得像過了籮一般。
海陽人有“無鲞不成席”之說。所謂鲞,就是魚。大海的垂青讓海陽有著數(shù)不清的海鮮美味。而萬米沙灘旁的海濱中路,就是一條最接海氣的美食街。空氣中濕潤咸潮的大海氣息和那些彌散著的海鮮味道,早已融合在一起。美食街上的餐館多以海鮮燒烤為主,海港剛剛收上來的漁獲會被精明挑剔的店家們直接拉到這里。無論是八爪魚、梭子蟹,還是蝦爬子、石甲紅,以及各種魷魚、筆管魚、蛤蜊、海虹,只用最簡單的燒烤烹飪,便能呈現(xiàn)風味十足又地道新鮮的海鮮滋味,就算是吃了個肚兒滾圓,也嘗不過來。
如果非要吃點兒紅燒醬燜的海鮮,海陽人一定會推薦他們最愛的黑鯛。黑鯛是一種性情兇猛的海魚,常常捕食海里的小魚、小蝦和貝類。然而再兇猛的魚,一旦遇到了對美食充滿無限想象的人類,都會成為盤中餐。紅燒后的黑鯛,肉質(zhì)肥厚,味道甘鮮,讓人有種無以言表的滿足感。
吃膩歪了海鮮大餐,就可以將目光轉(zhuǎn)向海陽的小吃了。說起海陽歷史最悠久的小吃。那一定非咸魚蝦醬玉米餅子莫屬。簸籮里裝著幾個邊角有些烤焦了的玉米餅子,旁邊擱著一碗咸魚蝦醬,這時候似乎連筷子都是多余的,只拿手將餅子一掰,再往醬里一蘸,便可狼吞虎咽起來。
聽海陽的友人們說,小時候在農(nóng)村,每年秋收后,每家每戶都要盡早把一些新玉米曬干、磨成面,烀成一大鍋餅子,然后再準備一大碗雜七雜八的小咸魚,配上一碗加上了蔥花雞蛋的蝦醬,放入大鐵鍋里一起蒸。烀餅子熥咸魚,熱氣騰騰,越嚼越香,就是年夜飯也不過如此。
如果說海鮮是煙臺這座濱海之城的美食特色。那么精致又好吃的面食則彰顯出煙臺作為山東城市的本色。煙臺的花餑餑是非常有名的。在膠東,有過大年、蒸餑餑的習俗,寓意來年的日子“蒸蒸日上”。然而,只是蒸幾個白面餑餑似乎還不夠吉慶討喜,于是人們就開始用面團捏成各種造型:龍鳳鴛鴦、鯉魚壽桃,個個不一,還要用蔬菜汁染成不同的顏色,以求賞心悅目。久而久之,這些花餑餑變成了膠東人情感和文化的表達,逢年過節(jié)、婚喪嫁娶、孩子滿月、老人做壽,都要制作相應(yīng)的花餑餑,表達祈福、紀念之意。這些造型各異的花餑餑,簡直就是美食藝術(shù)品。而隨著飲食文化的不斷變化,改良后的花餑餑也在味道上有了種種新意,一點也不比那些蛋糕房里的西式點心差。
在海陽,還有一種以面粉為主料的美食——甜面醬。說是美食,其實也不完全準確,畢竟甜面醬只是餐點上的醬菜輔料而已,但海陽家家戶戶都喜歡用大蔥蘸甜面醬,權(quán)當是一道菜。而許多人想不到的是,如此平常的一種醬料,曾經(jīng)可是進貢皇家的珍品!逗j柨h志》記載,甜面醬是海陽鳳城人王惜陰于清咸豐初年調(diào)配釀制而成的,因其制作方法比較簡單,海陽的老百姓也都學會了自制甜面醬。每年夏秋時節(jié),海陽人就將新小麥淘洗干凈,潤飽蒸熟,待冷卻后加適量的曲拌勻,蓋上黃蒿,放在不通風的房屋內(nèi)發(fā)酵。等麥粒表面呈白色,輕輕撥開而能夠拉絲且有曲香味時,就可以攤放在日頭下暴曬,然后碾磨成細粉。到了中秋時節(jié),將這些面粉調(diào)成糊狀,每斤醬面加食鹽四兩攪拌均勻,盛于瓷缸內(nèi),此后一月間白日曝曬,夜間露潤。再以雞湯五香水拌為稀糊。又經(jīng)日曬露潤,慢慢釀成面醬。這種精制而成的醬料味道甜鮮,特別適合生吃,所以被稱作甜面醬。據(jù)說北京全聚德烤鴨店里的甜面醬,最早的原料產(chǎn)地就在海陽,這是因為清朝末年時,許多山東人到京城經(jīng)商。那時候,御膳房的烤鴨師傅為了取悅慈禧太后,需盡苦心地尋找合適的醬料,恰巧遇到了經(jīng)營糧食生意的山東海陽人,當即挑中了海陽的甜面醬。因烤鴨師傅調(diào)配出的新鮮口味讓慈禧太后龍心大悅,不但將海陽甜面醬選為貢品,更讓烤鴨和甜面醬搭配成為了中華美食中的經(jīng)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