泱泱華夏,萬古江河。一代代的王朝更替,一輪輪的人事輪轉(zhuǎn),多少故事隨風(fēng)消散,多少人物曇花一現(xiàn),多少竹簡書籍被焚燒銷毀。為了在風(fēng)云變幻的光陰里盡可能地留住歷史,于山林之中勒碑刻石便成了古人用以記事的方式之一。初到萊州時我便聽人說,云峰山是必要一游的。倒不是因為這座山有著什么奇絕的自然景觀,恰是山上的魏碑石刻里藏著許多世人難以知曉的古來逸事。
三百多米的云峰山并沒有高聳入云的山勢,但不知為何,山間卻常有云霧繚繞,故而得名。記得那天進山的時候,天色將暮,晚風(fēng)習(xí)習(xí),顯得格外陰翳清涼,還真有些云遮霧繞的意趣。許多當?shù)厝烁矚g稱云峰山為筆架山,只因遠眺山巒時,但見三峰并峙,形似筆架。這是大自然的造化神奇,也為云峰山成為繼泰山之后的第二座中國書法名山埋下了因緣伏筆。
山不在高,有仙則靈。云峰山上的仙氣,都來源于山中的書法碑刻。在中國的書法藝術(shù)界,一向有“南帖北碑”之說。南方地區(qū)盛行帖學(xué),北方則多碑刻,而在歷代碑刻之中,又以魏碑為鼎盛時期。然而,魏碑雖然百家齊出、風(fēng)格迥異,但流傳后世的珍品卻不多。云峰山間巖石突兀,形態(tài)各異,古人依山勢取石鑿刻,自山腰分布至山巔,鑄成一片天然碑林。這里保存的數(shù)十件魏碑,無論是刻石的數(shù)量,還是書法的造詣,足令其蜚聲中外。古今的文人雅士都懷抱著朝圣的心情來到云峰山,而他們最先要瞻仰的,便是鼎鼎大名的《滎陽鄭文公碑》。
《滎陽鄭文公碑》是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(公元511年)時的光州刺史,也是當時的書法大家鄭道昭所刻,碑文中記載的乃是滎陽鄭氏家族歷史及其父親鄭羲的生前事略。雖然鄭道昭的文章滿篇溢美之詞,且多有失實之處,但那雄強圓勁、寬博舒展的楷體書法,讓每一個站立碑前的人都心生贊嘆。
穿過鄭道昭紀念館所在的小巧院落,沿著階臺向云峰山上登去,不多會兒便會望見一座六角的雙檐古亭。亭下的漢白玉臺基都已青苔斑駁,當代書法名家趙樸初題寫的“鄭文公碑亭”匾額也已褪色,到處都透著幽幽的清冷之氣,可一見到亭中矗立的碑石,心旌就不覺動搖起來。盡管歷經(jīng)二千五百余年的風(fēng)雨侵蝕,碑上的文字卻依然明晰可辨,那圓潤舒暢的筆勢,仿佛可以將一路攀登而來的喘氣聲都消弭,只能隨著鋒芒可尋的運筆,屏氣凝神地慢慢看去,心境就像亭外楹聯(lián)上所描繪的那般:四顧茫然,天外云吟天外海;一碑突兀,畫中人醉畫中山。
《滎陽鄭文公碑》的書法融匯了篆書的婉轉(zhuǎn)勁節(jié)、隸書的精密寬博和草書的生動流暢,在北魏書法中別具一格?涤袨樵畤@其字“如仙人嘯樹,?头洪叮钊讼胂鬅o盡”,更有許多日韓書法家千里迢迢越海而來,只為一睹這“隸楷之極”的碑刻真容。
在探尋云峰山鄭文公碑的過程中,最令我欣喜的是“邂逅”了李清照。至此我才意識到,這位婉約詞宗本就是齊魯大地的女兒,她和丈夫趙明誠隱居之地—青州,距萊州還不到三百里的路程。
宋徽宗宣和三年(公元1121年),一紙朝廷的詔令結(jié)束了趙明誠與李清照十數(shù)年的歸隱生活,夫婦二人青州歸來堂上賭書潑茶的逍遙日子就此結(jié)束了。此番出仕,趙明誠正是作為知府赴任萊州。當時,他輕裝先行,在萊州打點好諸多事務(wù)后便將李清照從青州接來同住。
那一晚,李清照的車駕停留在青州與萊州間的昌樂縣驛館中,瀟瀟微雨、昏昏暮色里,李清照寫下了一闋《蝶戀花·晚止昌樂館寄姊妹》的詞,其中一句“好把音書憑過雁,東萊不似蓬萊遠”,道盡了詞人的惜別哀傷。李清照顯然有些難言的愁煩:那時的朝廷已顯露出頹勢,兇悍的金國虎視眈眈,而萊州則是守衛(wèi)渤海灣南岸的重鎮(zhèn)。李清照可能在擔憂,此一去,就再無機會回到家鄉(xiāng),再無機會與親友們共聚一堂。
幸運的是,萊州的時光沒有辜負李清照和趙明誠。作為一個癡迷于金石學(xué)術(shù)的人,趙明誠一入萊州便聽人說起云峰山上的魏碑石刻,故而欣欣尋訪,很快就找到了《滎陽鄭文公碑》。但細細研究一番后趙明誠卻發(fā)現(xiàn),這方碑刻乃是下碑,是鄭道昭因為云峰山的石質(zhì)更好而重新復(fù)刻的,另有一塊上碑在“直南卌里天柱山之陽”,也就是云峰山正南方四十里之外的天柱山。趙明誠興致大發(fā),遂又匆匆趕往天柱山尋覓,終于訪得上碑,將其錄入書中。
在李清照寫就的《金石錄后序》里,曾記述了夫婦二人客居萊州時關(guān)于碑刻字帖的種種收獲。他們也是在萊州完成了《金石錄》的初稿,裝卷成冊。想李清照與趙明誠一生無子,也許對他們而言,這部《金石錄》就是二人畢生的心血與結(jié)晶。
只可惜,隨著金兵南侵,徽、欽二帝被擄亡國。趙明誠與李清照珍藏一生的古玩文物都毀于戰(zhàn)火,《金石錄》書稿也散佚了許多,記錄于《金石錄》中的《滎陽鄭文公碑》也因此被遺忘。
然而,碑石有靈,翰墨雋永。在山中默默等候了數(shù)百年后,《滎陽鄭文公碑》終于在清代中期時重見天日。由此,萊州云峰山的碑林再一次贏得了世人的矚目,散發(fā)出了耀眼的光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