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文華,女,煙臺高新區(qū)馬山街道海興社區(qū)居民。馬文華是一名平凡而不普通的家庭婦女,說她平凡,因為她和別的家庭婦女沒啥兩樣,說她“不普通”,是因為馬文華的母親患有老年癡呆,她一直把母親節(jié)接在身邊照顧,這一照顧就是23年。
百善孝為先,孝為德之本
2000年4月,馬文華的母親突發(fā)腦梗導致老年癡呆,看到老人時而清醒,時而糊涂,馬文華毅然放棄了自己熱愛的會計工作,選擇在家照顧母親。“母親因患有老年癡呆,容易發(fā)脾氣,不能正常辨別事物,有時跟她說話她聽不明白,溝通起來比較困難。”為了能讓母親開心,每天早上馬文華都會來到母親床邊,給老人送早餐,幫助老人擦身體,關注老人的身體狀況。“媽,起來我給您捶捶背,幫您活動活動,中午想吃啥就告訴我,我給您做。”
馬文華跟丈夫離異,身邊帶著八歲的兒子,辭職后沒有了經濟來源,她只能選擇做些園林修剪等臨時性工作,即使這樣,在工作的時候她也牽掛著家里的母親。馬文華回憶說,有一年冬天,她下班回家后卻沒看到母親,看著空無一人的家,她當時就懵了。當時天已經黑了,外面寒風凜冽,考慮到氣溫以及老人的身體狀況,馬文華和兒子在小區(qū)周圍到處尋找,周圍的鄰居知道后也加入了尋找的行列。經過幾個小時的尋找,當馬文華在一片冬青樹旁看到蹲在地上,瑟瑟發(fā)抖的母親時,她的眼淚嘩的一下從眼眶中流了出來。
言傳身教,傳承好家風
早起做早餐、打掃房屋、晾洗衣物……這是馬文華每天必做的事。忙完家務、陪母親吃完早餐、送兒子上學后,馬文華還要去打臨時工。病情嚴重之時,馬文華還不分晝夜地守護在母親的病床前,喂水、喂飯、喂藥,擦身,打掃房間……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”是她的赤子情懷。馬文華的美德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她的孩子,她時常在周末帶孩子去做公益,去敬老院為老人包餃子、換床單、修剪指甲等。她把美好的道德觀念用實際行動傳遞給孩子。她的兒子在放學回家后總是幫助母親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,并多次主動向媽媽提出要擔負起照顧外婆的責任,減輕媽媽的負擔。孩子每天早上自己起床,幫母親照顧生病的外婆,端茶倒水、捏肩捶背等。放學后陪外婆在小區(qū)內遛彎,為外婆講故事,還經常將自己在學校省下的午餐帶給母親吃。
2022年,在長期的工作生活壓力下,馬文華確診腎病晚期,一周三次透析。但馬文華沒有怨言和厭倦,依然挑起家里的重擔。百善孝為先,這是人間真摯永恒的旋律,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(tǒng)美德。愛從來都是付出卻不求索取,馬文華做到了。她也收獲了與別人不一樣的幸福和溫暖。馬文化用自己的吃苦耐勞、樂觀堅強為家人撐起了一片愛的天空,譜寫了一曲孝老愛親的動人贊歌。(宮紹潔)